美国宣布取消香港“特殊待遇”,中国产业链将受到多大冲击?

2020-07-01 10:44   来源: 腾讯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苏宁金融研究院,作者 | 陶金(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近日,美国商务部官网发布声明称,已取消对香港的特殊相关待遇,包括暂停出口许可证豁免,并正在进行差别待遇评估,同时调整相关科技对香港的输出政策。这些变化意味着美国开始限制本国对香港的出口。

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美国商务部的行为颇有破坏全球产业链体系的意味。疫情裹挟着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冲击着全球产业链体系,产业链中断的风险在积聚。

相比于全球经济衰退是受到短期外部事件影响,产业链的冲击更令人担心,因为全球产业链体系被破坏更像是长期的,也更难恢复。

产业链体系被破坏,疫情只是个导火索,但这个导火索有可能演化成对全球化进程的重大打击。到今天,全球化已经有600年历史,会因为此次疫情而终结吗?

全球化简史

全球化发端于地理大发现,从15世纪至今的600年间,全球化受到各种影响和阻碍,但总体的趋势是不断加深的。

1、地理大发现

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

以哥伦布、达·伽马等为首的航海家开辟了多条新航路,也开创了“大航海时代”,在历史上又称为“地理大发现”。

大航海时代以后,殖民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开始出现,全球化便经历了断断续续地发展,到了191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化进程按下暂停键,并在随后出现了法西斯主义,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二战后的全球化

二战后,诸如关贸总协定等很多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大大降低,特别是1995年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明显加速了近30年来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进程。

经过了1980年代的滞胀、局部战争后,全球化自1990年代开始发力,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在此期间,全球贸易规模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从不到15%上升到将近2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产生直接打击,让各国重新开始考虑全球联系带来的风险事件的连锁反应,但这一打击对全球化并非致命性的,贸易依然在随后几年保持较大规模。

除了商品和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也是全球化的一大体现。世贸组织的核心成员国和领导者是美国,事实上美国也确实通过全球化输出了美元和经济霸权,获得了大量利益,尤其是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利用成本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近生产和销售,攫取了大量的利润。

与国际贸易相似,1990年代以来全球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增加,尽管受到互联网泡沫破裂、911事件、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影响,但资本流动增加的大趋势并未改变。

3、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近几十年加速的全球化,正好匹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通过“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战略,持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彼时,美国忙着和苏联冷战,苏联解体后,又忙着输出政治、军事和经济霸权,收拾南美“后院”,打了两次海湾战争,到处抓本拉登,搞得“无暇东顾”,对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态度是开放和欢迎的。

在融入自由贸易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贸易规模持续增长,甚至在2018年达到4.6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4.2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这颇有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意味。应该说,中国可能是近几十年来最得益于全球化的国家之一。

疫情冲击贸易和产业链

疫情下,全球多地生产活动停滞,对贸易造成了直接打击。3月份以来,失业增加、收入减少和生产活动暂停导致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明显缩水。即使是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日本,也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下滑。

在全球衰退和贸易收缩的情况下,虽然中国目前的内需所占比重更大,能够抵御更大的外需冲击,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在需求和产业链两方面受到冲击。更令人担心的是,外贸收缩造成大量外贸领域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破产,以及潜在失业问题。

从历年数据看,中国出口增长的波动与GDP增长波动高度一致。据统计,全球经济增速下滑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便会下滑6-8个百分点。如此大规模的出口业务收缩,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大量外贸企业的业务收缩,甚至破产。

由于中国与全球产业链体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深刻联系,因此对产业链的打击也涉及中国非常广泛的产业领域。在大量产业中(尤其是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的某些环节上,中国是其他国家的出口国,但在另外的环节上,中国又是其他国家的进口国,其中某一项环节的停滞,便有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正常生产。

在此,举个笔者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

一次,笔者乘坐滴滴,与司机师傅攀谈,得知他是在附近建筑工地上班的建造师,以前是利用业余时间开滴滴,但疫情来了之后,工地停工了,他开始全职开滴滴。

他说停工不是因为国内不允许复工,而是因为国外一个关键器件的生产企业停工了,缺少这个器件,建设过程就必须暂停。

这颠覆了笔者对全球产业链融合程度的认知,因为谈到国际贸易,往往不会联想到建筑业,但就连建筑业在如今也已经深度绑定全球产业链了。

另外,加剧这种影响的还有两个因素:

一是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传导过程。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在2017已经达到62%。因此,全球疫情导致的各类原材料和能源的断供,给中国产业链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二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下游。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程度为1%,远低于开放经济体的4%和美国的29%(2017年)。上游产品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供应链中断,将对中国部分产业造成较大冲击。

从历年进口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国的原料、能源和初级产品的进口规模占比呈现整体升高的趋势,同时中国的大量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制成品。可见中国的贸易领域对国外上游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断供导致的中国工业生产“断粮”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

产业链冲击的背后:逆全球化

产业链冲击既源自于疫情等外部事件,也是近几年来逆全球化加剧的结果。

1、疫情是导火索

在1月、2月中国生产活动因疫情停滞后,欧美经济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国家的生产活动所需的中间品和材料供应中断,更严重的是最终消费品供应中断,导致基本的居民消费受到影响。

到了3月、4月,欧美国家急需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抗疫物资,但却突然发现,本国不仅没有呼吸机的生产能力,就连最简单的口罩都无法生产,最后只能依赖中国出口,不仅导致价格上涨,而且供应也无法及时保证。此时欧美国家才有所警醒:“不能将鸡蛋放到中国这一个篮子里”。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几年来,发达国家由于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等自身的原因,大部分普通民众并未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更多的利益被大产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所瓜分。

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维护民众利益,纷纷反对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这造成了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出现逆全球化的现象。而此次全球疫情必将导致欧美各国内部矛盾更加激化,社会不稳定性加重。这也会反过来刺激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程度。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获得了全球化的巨大利益,这些利益有可能会在未来被上述变化所消减。

产业链冲击将有多严重?

一般而言,产业链冲击有3种形式:制造业外迁至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产业链本地化;西方国家对中国某些领域进口和出口的限制。

但这3种冲击形式,要么存在不完全满足现实条件,要么有相应的应对办法。在长期中,中国仍然还有很大的机会和空间应对这些挑战。

1、制造业外迁

现在看来,制造业外迁的目的地无非是印度、越南等市场。不过,这些市场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三个致命问题:一是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廉,但劳动力规模和质量短期内无法与中国比拟,规模经济不明显,生产效率不高;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交通、生产设备等设施较差,生产质量无法保证;三是缺少生产性服务业,无法为制造业提供优质配套服务。因此,短期内,这些国家无法有效承接大规模的制造业。

2、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

疫情发生后,日本计划从经济刺激计划中拨出2435亿日元来调整在中国的生产线,其中2200亿日元用于帮助日企将生产线搬回国内。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一直在号召本国的制造业企业回迁,但效果并不怎么理想。因为这种回迁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基于外资在中国已投入规模,回迁成本是非常大的,这笔“搬家费”企业当然不愿意承担,就连政府也会感受到巨大的财政压力;二是成本和收益评估往往不支持回迁,在巨大的回迁成本下,回迁后的当地人力、配套服务成本明显要高出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到中国,还凭空多了一笔关税,怎么算都不划算。

另外,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制造业外迁带来的总体影响也打了折扣。

3、西方国家对中国某些领域进口和出口的限制

这可能是短期内中国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此次美国商务部针对香港的行为正是属于这一类。但是,中国具有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这种风险。

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的工业总共可以分为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约有220种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因此,初步判断,全球供应链中断对中国工业生产的冲击可以控制在外贸领域,蔓延影响到内部更大规模的制造业的风险仍然是可控的。

如何应对?

虽然从长期来看,产业链冲击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但短期内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企业仍然要面对贸易和产业链动荡的挑战。除了政府的对冲和救助政策,中国企业在面对愈加严酷的内外部环境时,也可通过以下方法调整经营和发展策略,以渡过难关。

1、精简经营业务,收缩发展战线

面对需求的收缩和供应链的中断,企业需要严格控制经营业务内容,加强主业的经营,同时收缩发展战线,才能规避更多的潜在风险。若企业逆势加大投入,实行多角化发展,则可能在多个领域面临经营风险。比如,在某个具体市场遭遇失败,往往引发连锁反应,穿破企业现金流,导致主营业务受损。

精简业务,同时也意味着“节流”,对投入的严格控制,消除冗杂现象,甚至涉及适当的减员和减薪,以保留更集中的精力发展主要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2、调整目标市场,迎合市场方向的转变

在更恶劣的外部环境下,大量外贸企业面临着出口转内销的挑战。好在中国的内需市场不断扩大,同时新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涌现,企业需要抓住这些机遇,在自身经营优势的基础上,找准合适的市场方向,主动迎合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大势,例如线下转线上、抓住互联网和平台转型等机遇。

3、维护现金流,坚持生存下去

中国金融资产避风港作用更加明显,在经济发展的“比差”逻辑下,中国经济和资产的吸引力相较以往变得更大,外资持续流入中国,中国的经济企稳难度是明显小于其他国家的。一旦经济企稳,中国仍有可能提升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继续保持全球消费市场规模和经济活跃程度第一的地位,届时中国企业也将重新拥有广阔需求。


责任编辑:七七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魅力时尚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