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节能"脱贫

2020-11-17 16:50   来源: 互联网

顺应时代的脉搏,用文字记录壮丽的山河历史。四川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工作者,用"浪子"等大记录,测量了巴山、蜀水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一次脱贫攻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伟大时代的进程提供了生动、准确的书籍。


日前,由四川省扶贫开发协会共同主办的"四川文学扶贫攻坚胜利梁山主题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八位文学评论家李春蕾、刘晓波、张建峰、赵磊、马平、梁照、唐晓林、白浩分别讨论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凉山到明天"、"高原之上的中报告文学:木里村儿童画图"和小说"卡莫亚牛",分别写了"梁山脱贫",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建议。


结合多种文学体裁实现跨国界写作

image.png

爬山,深入第一线,只是为了吐露泥土的芬芳,真正记录了脱贫攻关的空前伟大事业。三年多来,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玉国和军队第一流作家郑其英多次来到凉山州考察搜集资料。特别是从2019年2月到7月,他们在大凉山待了半年多。在大浪山的17个县市,走了16个,包括1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0多个贫困村。他们面对面采访了150多名为脱贫而奋斗的干部群众,最后完成了这篇长达260000字的报告文学,全面反映了大凉山脱贫的伟大运动。


在单调的数字背后,是作者在大凉山留下的一串坚实的脚印。"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记不起有多少次我们的手不禁发抖,眼泪弄湿了采访书。"在研讨会上,作者之一刘玉国承认,在采访过程中,他自己也经历了灵魂的洗礼和人生观的熄灭。


大凉山面临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重大问题,也有许多与其他地区大不相同的难题,也是全国人民十分关心的焦点问题。"大浪山走向明天"一书的作者面对这些问题,努力研究历史,在政策上下功夫,澄清事件的背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带头,全面展示了大浪山干部群众的改革和进步,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集中的问题。它第一次描述了彝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迁徙,以及迁徙后彝族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使整个国家和世界都能看到大浪山走向明天的坚实步伐。


如果我被要求给作品打分,至少是85分,前提是我的阅读领域暂时没有出现90点以上的作品。"河北省报告文学协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协会副会长李哲雷直言不讳地说,在评价"大力山到明天"的长篇报告文学时,他的意图是"沉重而深刻的"和"令人耳目一新的"。


当代文坛评论员、编辑部主任刘晓波分析说,"大浪山走向明天",让全国人民看到大浪山走向明天的坚实步伐。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在人物塑造、故事叙述等方面融合了多种文学体裁,具有散文风格、抒情性、小说写作等特点,使人物形象充分、立体,实现了跨国界写作。同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文本是血肉之躯。刘晓波特别指出,这部作品注重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马平认为,作家何晓清的语言严谨、自由、灵活,体现了一位女作家的庄重态度,生动地诠释了文学的"绣花时代"。作品塑造了一批富有魅力的人物。新时代,乡村和年轻的前线追逐着梦想家,形成了一种光辉的极致,深深地铭刻在大力山广阔而深情的土地上。


四川大学的梁昭教授认为,"高原之上:木里村儿童写生"中的人物故事,从真实人性的角度描述了人物对时代的情感趋同和认同,扶贫文学为时代,为地方传播,体现了文学的公共性,是文学干预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魅力时尚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